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正日益突出。如何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了每位教师备课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结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需要。我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尝试了“角色扮演”的方法,对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的形成,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表达能力等许多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下面是七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节课的做法。
一、课堂教学案例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事物来源。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3、关注事物中的营养物质,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的观点。
围绕目标1我采用说相声的角色扮演方式。我是这样设计的:阅读过课文后大家都知道,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对人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分别扮演食物中的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任务是向同学们表白一下自己对人体的作用。目标确定之后,同学们便跃跃欲试,兴趣昂然,小组成员之间展开积极的讨论。然后,请6位同学上台。表演者在台上用夸张的手法吹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就象说相声一样,各说各的重要性,真是各说各的理,互不想让,难解难分,最后要求每人用2分钟时间做个总结。究竟谁对人体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呢?最后就由同学们给予评价,评价之后每个人自然就记住了营养物质的作用,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1
目标2我采用“学生看病”的角色扮演方式,学习无机盐与维生素的知识。我的设计如下:
师:有两类营养物质,在我们身体内含量虽不多,但如果缺少了它们,我们就会患各种各样的疾病。同学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生:无机盐和维生素。
师:完全正确。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种类都非常多。如果同学们有
挑食的毛病,就很容易因缺少某种维生素或某种无机盐而营养不良或患病。大家看,有一位同学就患病了。
生:课前挑选的一名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自说自演一位缺碘的病人。
师:看来这位同学病得不轻。同学们都是“小医生”,能帮这位病人诊断一下他得了什么病吗?
生:缺钙。
生:我觉得不对,缺钙只影响骨骼发育,不会影响智力。而且他的脖子也很大,应该是缺碘。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但当医生不能只看病不开药啊!你觉得要治好他的病,应该多补充哪些食物呢?
生:海白菜。
生:海带。
生:海中的鱼虾。
师:对,如果病人缺碘,可多食用海带等海产品。我们内陆地区食海产品的机会相对较少,为了补充足够的碘,我们吃的盐都是“加碘盐”。
师:还有“小患者”愿意上台让同学们帮助诊断的吗?
气氛非常活跃。台上的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台下的学生发言踊跃,争论热烈。不知不觉同学们就完成了无机盐和维生素知识的学习。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轻轻松松完成了教学任务,既省时又省力,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讲解和说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反思
1、“角色扮演”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是,角色扮演也不是生物学中任何教学内容都能适用的:那些本已具有具体形象或生动描述的分类、形态、解剖结构的生物学内容,毋需设计角色扮演;而那些带有很强的说理性或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抽象概念,则是尝试开展“角色扮演”的最好剧本。它能化抽象为具体,使“死”的知识活过来,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中。
2、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扮演好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我们要指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研究和讨论,努力引导学生争取进行角色扮演的机会,找到进行角色扮演的主题。角色扮演的进行要有必要的准备,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在课上即时进行,分组讨论演出。课前准备诚然能够使表演更加完美,即兴演出虽然有时略显粗糙,但鲜活且更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使课堂上常有出彩的地方。
3、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处于主体地位,身兼资料收集员、编剧、导演、演员多职,而贯穿始终的是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对生活点滴的洞察力,以及他们的表演才能。小小的“角色扮演”,提供给了学生一个表现的舞台,也培养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拉近了学生和书本知识的距离。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2视频回顾种子的萌发过程自然引入课题并板书——直接、省时;
一首小诗本想让学生理解根的顽强生长,但没有考虑到该课不是语文的阅读理解,所以出现了误解和卡克——应注意生物课的特点;
让学生观察培养的幼根时问了“为什么这样多?”、“哪里长出来的?”两个问题,不太合适,应放在学习完结构和功能后学生才能答出——注意问题的问法和出现时机;
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时,多数学生没有看到,就让学生做学案的题目了,就是对是否看到了教师也没有确认、落实,更没有对看不到的进一步地指导——注意给学生时间操作和结果的确认;
讨论根的生长跟谁有关?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太短——注意该讨论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生成,需要花费一点时间;
用课件显示枝条,不如展示实物——给学生直观的真实感受;
动画演示芽发育成枝条,给学生动态的连续印象——很好;
让学生摘取去掉叶片的带芽枝条的顶芽进行切开观察并让学生利用实物展台展示了切开的芽同时解说,这点很好。不足处:干嘛要去掉叶片呢?带叶不是更好吗?没有让学生认识顶芽和侧芽;实物展示要是进行放大的调节会更好些。
建议:先出示带叶枝条让学生辨认叶片、茎、芽(顶芽和侧芽),之后在学习芽的结构和发育不是更好吗?
芽的发育连线,学生已经在学案上完成了,改为实物展示即可,不必再在课件上重复一个标准答案了;
植物需要营养物质,先说了结论之后在让学生看实验的结果和现象,顺序颠倒了;
亮点:有显微投影,准备了实物枝条,切开观察了芽。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3本节课是对《人体废物的排出》一节内容在教学方式上的新的尝试。初中年级中这一节的内容在不同教材中的变化并不大,都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排泄和排遗这几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追求利用“尿液形成过程”知识点进行教学,很容易走到“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传统教法上,较难有新的突破,同时老 ……此处隐藏9357个字……物链交织成网状就称食物网。”从而使学生认识食物网。
四、联系实际,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教师联系在南方有些人吃蛇成风的习惯问学生这样会造成什么危害?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学生分析得出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生态环境失去平衡,最终危害的又是人类自己。
在本节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两个作业:1、收集各种有关生态环境的公益广告词。2、学生小组参与社会活动,调查马寨小河几十年发生了什么变化?为第二课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调节功能做准备。
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不能把目标仅仅定为学完任务即可,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课堂上应使教学成为师生双方共同的享受,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尽情绽放出生命的色彩。而且新的教学思想要求我们是用课标上课,而不是依照教材照本宣科。所以教材要求一课时的内容我分两课时讲,并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目的是突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界造成的危害,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在本节课中我以资料分析导入,实例分析,自学探究,动手参与,联系实际等多种方法就是改变学生过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在学生兴趣高昂的状态下不仅轻松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态系统》教学案例及反思》这一教学反思。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4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判断血型、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及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观念。教学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以及高难度之处。作为一节公开课,我觉得整节课上得很顺的,整个课堂组织有序,从学生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的任务。但是课堂上两位学生对无偿献血的看法各态度给我的心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令我陷入了沉思。
对于学生觉得无偿献血很亏及没有钱就不会献血的态度,我深感不安,心想:现在的学生的心态是这样的冷酷、自私;这些独生子女肯定是在家里长期被宠坏了,总是想到自己的利益,很少为别人着想。当教师出示“献血证”时,并提到无偿献血不但可以救助急需帮助的人,甚至可以帮到自己的家人这种切身的利益时,学生才勉强地认同无偿献血,这更使我感到他们真是“儒子不可教也”。
后来我又将这件事与同事交流,交流之后,对于学生“是否愿意无偿献”,我又有了新的认识。当初,作为教师的我,认为学生不愿献血是很不应该的,尤其上完这节课后,他们更加没有理由不认同无偿献血。现在想来,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学生在课堂上说愿意献血呢?
尽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但并不是说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参与无偿献血,更何况学生仍处于未成年的成长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是这样规定的: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可见“献血法”没有硬性规定每个符合要求的公民都要进行无偿献血,反而十分强调献血要“以自愿为原则”。因此,即使一个人一生不参与献血,也不属违法。对于学生“不愿意献血”的态度,更不宜过早地将其定论为冷酷、自私。相反,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学生却能冒着被批评指责的危险,大胆地表达“不愿献血”的观点,这是诚实的表现,教师应当尊重他们。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全班几十个学生,性格特点各异,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生对同一事物持同一种态度,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求学生“长大后教愿意献血”呢?学生完全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个生动的课堂并不需要整齐划一,而更需要不同观点的碰撞,课堂上出现的学生的争论和矛盾,恰恰是教师的教学所需的最好的素材。
再审视自己的教学,尽管课堂上经过了提问思考以及教师的解析,但学生对于无偿献血仍无动于衷。显然,学生对献血是有顾虑的。事实上,无论是学生还是成人,对无偿献血都保留自己的看法的,总担心失血过多会影响健康、担心疾病传染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让学生(未来的公民)理解输血的原理,消除不必要的顾虑正是生物教师在本节课的重要任务。看来,要让学生认同献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单靠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例如,在该课教学中,向学生所提的四个问题:1.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怎样的人符合献血的要求?2.一次的献血量是多少?会不会影响健康?3.为什么提倡无偿献血?4.你能不能进行无偿献血?等你长大后你愿意参加无偿献血吗?对于这些问题,只要浏览一下课文,很快就得到答案。又怎能让学生产生认同感呢?“认同”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绝不能通过“提倡……”、“要求……”等说教形式将“认同”这种情感态度强加给学生,只能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在感悟中产生“认同”献血者体格检查标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收集有关的资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献血者体格检查标准、献血的经历、不能献血的具体情况等等,让学生明确献血除了自愿之外,还有很多身体条件限制,能够献血表明身体很健康,献血是一件很不容易而且很幸运的事情。这样,不需要号召、不需要呼吁,学生长大后会心甘情愿地向别人伸出援助的手。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5我的课堂思路是每个知识点条理要清晰。用图片和常识导入新课,通过活动和常识一一引出向光性、向地性、负向地性、向水性、向热性、向化性等特性。其中重点讲解向水性的探究性试验,该实验为开放性实验,着重小组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展示给出最优方案。重点了解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核心理念。探究性实验设计时的原则:对照实验和控制变量。通过问题:“含羞草感受机械刺激引起的感性运动与窗台上植物的向光性运动有什么异同?”引出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的异同点,做出区分。结合教材,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说说哪些现象是植物的感应性,分别属于哪种感应性?进而做出总结,把各现象和各特性进行总结区分。课堂中与我的设想有很大的不同,在总结区分过程中,学生对刚讲过的各种现象已没有印象,使总结环节进展的不是很顺利。所以,要多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及他们关注的倾向性。
这是我的第二次公开课。我的课堂有诸多的不足,尤其是把握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方面急需改进。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这节课内容简单,与生活联系紧密,本节课应重要把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可通过多种途径达到此目的。
要多让学生做,多让学生说,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进来,教师可以少讲。提问方式也应多样式,除了一般的随机抽查之外,还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学习的知识迁移非常重要,教学中逐步渗透给学生有利于知识迁移的方法,课堂的语言表达要力求高效、简捷,符合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语言习惯,使学生容易接受。对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科学探究一般步骤已比较熟悉,同时学生具备一定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所以该节课应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启发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更容易被接受而且印象也更深刻。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是必要的。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合作学习容易耗时过多,对课堂时间的把握和调控,这点教师一定要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