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路随笔

时间:2024-07-07 22:22:12
我的路随笔13篇

我的路随笔13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的路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路随笔1

(一)

做“白衣天使”见过许多濒死的病人。死亡给每一个人划上一个圆圆的句号。在这个句号之前,人们把命运浓缩起来,守候着每一个即将离去的生命,那么瘦,那么憔悴,每说一个字都觉得再没力气说第二个字了。可是病人一直注视着我,不停地说,很慢很慢的说,过去,青春、向往……这是一个灵魂在向这个世界作最后的告别。

有准备的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碰巧还思路清晰,那么这个过程是相当残忍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思考过死亡,死亡对于人来说都是未知的,俗话说:黄泉路上没老少,意思就是人有旦夕祸福,无论是来自自然和自身。可见,人活着是多么值得珍惜和感动的事啊!当一个人在知天命的时候,冷静地回忆自己的一生,犹如上溯一条绵长的河流。少年的轻狂,青春的奔放,世俗的纠缠,在死亡的背景下,它平素所有的力量,或愤怒,或疑惑、或温暖,都异乎寻常的浅淡了,人变得格外的豁达,还有一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超然和智慧。

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当年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没人问过我喜欢将来用什么职业谋生,母亲只是说女孩子还是做个“白衣天使”吧!尽管不喜欢这个职业,但我也没违背家人的意见,并且非常努力的完成学业。当所学必须用于实践的时候,面对救死扶伤过程中体验到因你的付出而重获生命质量和自我价值的时候,我感到生命的伟大,感受到人需要温暖和友爱——这是人这样宇宙间孤独的生灵与生俱来的真实渴望。

但是随着青春的渐行渐远,每日看着病床上那些机体像奔跑已久的拖拉机,开始艰难的穿越魔爪下的沼泽,我觉得自己也像一个病重的人,面对生命的沉重,忧郁的像难民营的孤儿,不敢正视死亡的无奈,不敢看落幕下最后的一眼,没人知道他们是否留恋这个世界,没人知道是否还有未完的遗憾。尽管我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有生就有死,但是我依然觉得或许生命可以再延续……再延续!

很多人觉得面对太多的死亡,人的思维会麻木,其实不然,想必很多人都记得大地震之后那些参加救援的志愿者或者是子弟兵,有些人在多年以后因为不能走出生命的无能为力和残忍选择自杀!我一个中学同学的爸爸就是当年参加唐山大地震救援者。转业后辗转回到城市,他很少说当年救援的点点滴滴,每次我们问,他都板起面孔,很严肃,但是却很痛苦的样子,好像在自掀伤疤……在我考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同学无意提起,才知他自杀了,据说是常年的失眠,幻听幻觉,嘴里总是说着同一样的话“我要我的腿”。汶川地震的时候,我终于理解了他……

(二)

人在一定压力面前总会为自己找一个释放空间,我自知生性浪漫,拥有太多的幻想、梦想甚至痴想。在迈过人生三十个台阶后,生活、工作教会了我很多。无痕的岁月,我喜欢在工作之余,用文字放松自己,写作是我修炼自身的良方,我在不断写作中成长。因为工作需要倒班,所以白天有大量的时间随意随性的写,但我也喜欢夜深人静的时候,等待一首歌充溢我的情怀……很多人认为我的专业是写作,其实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医务人员,生活并没有恩赐给我很多,与同龄人相比,我承受过别人不曾有过的痛,所幸的是,我心最柔软处,依然保持着一种温度。

许多看我文字的朋友觉得我一直生活在悲伤之中,给自己起了个“月色白狐”伤感的名字,也许这和我职业有关,也许和我的喜欢唯美略带忧郁的文字有关。其实,我并不期望旁人的理解,我只是希望自己能更多的懂得宽容,博爱。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有道是生活冷暖自知,我也和你们一样,如果没人给我做饭我也会饿肚子,如果这个月份子钱出多了,也会心疼。但是无论怎样,我始终为自己保持着热情。我清楚的知道,态度决定温度和高度,我更懂的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为人处世之本。

不记得谁说过“女子写作,必定有安定的生活和一颗不安定的心”现实中的我在伤过、痛过之后,依然能感知阳光和雨露,总是能把生活读成记忆的风景。如果说幸福是一种感恩,那么走过的真实,记录了我生活的轨迹。每一个人幸福和快乐就是自己画过自己的一个圆,从起点到终点,是自己走过的痕迹。我在这样的圆中用文字寻找着快乐,在所有关注的人在体会着温暖,生命,如果我们无法控制它的长度,那么就用感知的幸福曾加它的高度和宽度。

我喜欢平时的文字多于华丽的辞藻,很多朋友说我的文字过于关注自我,过渡关注风花雪月,“自我表现”有点过份,这点我承认,我想我将来写文会注意这些,是可以改掉的。其实,我对待生活要的只是本真的东西,一个有活力得真实世界。在文字的爱恨情仇,在泥石聚下的红尘,我难免行色匆匆不小心路过了自己的本真。其实,我的文字更多的写给自己,这样的热爱更多的是一种执着。我没有像鲁迅那样弃医从文的豪情,也没有毕淑敏半医半文的从容。我还会一如既往的工作着、书写着。对于我的文字一直不喜欢解释什么,我只是静静的写一种心情,一种感悟,朋友的评论也很少回复,这点我由衷的表示歉意。

如果说最初的写作只是给自己工作压力找一个释放的空间,那么,现在这份字缘已经成为我生命最真的诠释,在命运的河流走走停停,情感始终是我成长的理由和途径,它似乎是我存在于世间所有问题的支点,品尝着生命的各种滋味,发现自己总被许多东西缠绕,或是一件小事,或偶尔一曲,总是喜欢把这些情节诉诸笔端,常为即将开始的写作主题而兴奋不已,也会为找不到一张漂亮的图片和相应的歌曲而发愁,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个文者,我很惭愧我写的不到家,我不过是一个爱好文字的人,不过是一个善感善知的小女人。

我手写我心,每当一篇文章收笔,那些成熟或稚嫩的思想、快乐或忧伤的感叹,也许是随笔,也许是散文,叫什么已不重要,发表加精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真实,重要的是我的生活因这份心灵的驿动而变得柔软而厚重……

我的路随笔2

小时候,曾经天真的有过很多很多的梦想。在那一刻,会是很甜甜的感觉。

当我越来越大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并不是走在长满鲜花的路上,也并不宽敞。那里有乱石,有泥滩,荆棘,每一步都让人都很艰难。现在想来,却依然历历在目。

到了我读初中的时候,我的心里怀着对生活的憧憬,充满对学业的渴望。后来,发现自己想错了。那时候,我最最怕的就是开学。每到开学的时候,因为家里的原因,没有足够的学费让我坦然的走进课堂。一两个月都没有那崭新的课本。不能让我和别人一样快乐地听老师讲每一堂课。因为没有课本,我听着老师说那不太懂的天书,痛苦煎熬着每一节课堂。

后来,我的班主任破例把那我梦寐以求的课本送到我的手上的时候,我的心竟然流泪了。我的学费依然没有交齐,班主任一次一次催款,我也一次次难为情的的说,等我家的棉花卖了吧,等我家的稻谷卖了吧。 ……此处隐藏10381个字……,让我们感受到:第一、新课程改革中没有把段落作为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整体理论发生变化的结果,是阅读教学理论改革的直接体现,打破了原来侧重词、句、段、篇的阅读教学顺序,不再把词、句、段、篇作为阅读能力发展的外在标准,阅读的初始阶段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恰恰是重点;第二、这样的要求意味着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或途径可能是多样的,不一定每篇课文都必须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在这个学段的阅读材料中,诗歌故事还占相当大的比例,通过诵读、表演、复述等活动也可以实现初步把握内容、体会情感的目标,为教师和学生灵活地尝试各种途径和手段创造机会;第三、降低要求,避免繁琐化,为学生能够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提出空间;第四,对于情节性强的文章,我们不能逐段学习,繁琐分析,肢解故事,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感悟理解(边读边勾画,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或感受。最后指导朗读,能读出个人的理解或感受。)总结归纳。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把原来侧重了解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等程序简化,不再被这样程序化的操作所牵制,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阅读文本。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对课文有初步的把握和体会就可以了,应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能拔高或要求太多。

二、重视复述,鼓励与他人交流。《语文课标》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对于这样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第一、从复述的对象来看,是有明确规定性和指导性的,即使具有一定情节的叙事性文学作品,而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要求复述;

第二、在复述这样的作品时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鼓励学生对作品人物发表看法、观点,并相互交流。为了实现这样的任务,阅读动力和阅读量是关键。根据这个学段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学生喜欢具有生动的形象,故事性较强的作品。所以,这样的作品应该成为这个学段阅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根据这些作品的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正因为复述课文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所以有时将其归入阅读教学,有时作为说话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综合特点的表现。从阅读教学来说。复述直接体现着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也是促使学生更为深入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课文特点,采取不同的要求,将复述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

三、落实语言积累,鼓励作读书笔记。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中年级的作文教学令人头痛,无论怎样指导,写出的作文总有些生硬、枯燥,文章主要表现在语言不够生动形象。主要原因是学生头脑中的好词、佳句有限,无法应用于自己的作文之中。所以中年级落实语言是提高学生说、写的有效手段。具体做法如下:

1、随文积累。很多课文很美。如:《走月亮》、《诗的材料》、《火烧云》等课文中蕴藏着很多优美、生动的词语。这类文章,教师就应该把语言的积累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熟读后,找出文中的好词佳句并摘抄在读书笔记上。让学生通过课文语言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语言。学生在练习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语言储备”,这个教学过程正是学生“语言积累、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积累”的整合,也是一种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另外,可以利用课堂资源,变化形式让学生积累不同的语言,从而引导学生走进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语言活动中。如:采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摘录语文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排比句,在规定的时间内分类写好规定的句数。

2、课外积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并养成在阅读中注意积累词句的好习惯。我采用了“阅读三步曲”:读—圈—抄,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词句或好的段落作好圈点,并摘抄下来。长此以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讲习时自觉的吸取文章中有益的“语言营养”的习惯,提高作文水平。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我的路随笔13

受爷爷灌输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的观念的影响,在我七岁那年,就立下了要当“良医”的宏愿。十六岁参加了为期半年的“红医班”,与医学从此结上缘。一九七七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后,我参加了首届全国统考,并幸运地考进襄阳卫校,成为一名医生。由于是干我所喜欢的医学工作,加上有当“良医”的志向,所以在工作中格外努力,历经三十余年的坎坷奋斗,终于捞上了“中国专家”、“中国特色名医”、“随州市首届十大名中医” 等虚名,这些经历都在我的自卷体小说((悠悠名医梦))中有祥尽的记载。

我自小就爱读诗、词、歌、赋、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文章,还爱把好的诗词或名言、警语抄录在专备笔计本上,不时拿出来欣尝。尽管我自小学到高中,语文成绩一直都很好,我写的作文还常常被当作优秀作文在全班甚至全学校宣读,但在那时期,我压根儿就没有想到当诗人,当作家之类的想法,总觉得,那是一些才思敏捷,才智过人的绝顶聪明人才能干的事,而我自己,在考虑问题,反映问题等方面,似乎总比别人慢三拍,因此,我总以为自己是干实事的料,与诗人、作家扯不上任何关系,就连做梦,都未曾作过当诗人、当作家的梦。

然而,我无论是在学习中,或是在工作中,或是在生活中,总有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自己的感触,高兴,或不满,牢骚,以及异想天开的想法,以小诗、散记、或日记的形式记上几笔。过后不思量,由于当时并没想到要将这些文稿发表,写出来的文稿大部分是随手扔进抽屉中,未曾再看与修改,也未曾往杂志社,报纸或站编辑部投,更没想到会发表。

直到二零一六年下半年,已经五十八岁的我,从又忙又累,两头受气不讨好的医院科室主任岗位上退下来后,专门坐门诊看病,工作要较先前单纯,清闲许多,天生闲不住的我,就从抽屉中,旧纸箱中,将我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留下的随笔,日记,或小诗等东西翻出来,一边看,一边修改错别字,一边回味往事,当时也未曾想到要将这些文稿发表,只是因受妻子一句“莫非你也想出书,当作家” 的玩笑话的激将,我决定将这些文章作认真修改后,试着往网站上投,第一篇中篇小说((名医摆摊记)) 在起点中文网上得以发表,接着又在上发表了散文,散文诗、格律诗、传说、短篇小说计一百三十余篇,网上点击阅读率还算较高,较我投稿前,担心文章难以发表,既使发表了,恐怕也没多少人愿意看的状况要好得多。

我清楚地知道:我不是文学专业毕业的专门人才,也没参加什么写作班之类的文化班,国文基础也仅限于高中水平,写作水平还很低,但是,我坚信:和尚都是人做的,没有天生的作家,天生的诗人,每一个有生活经历的人,每一个有思想,有激情,有一定组织文字能力的人,只要坚持写,只要认真写,只要用心写,只要敢于写,都可以写出好文章、或好诗词来,从而使自己最终成为好作家,好诗人。最后,我以自己填写,并发表于的” 诉衷情” 一词作结束语吧!

诉衷情

少年立志学医学,何曾想出名?如今小有成就,名医加在身。

骥虽老,志千里,步不停。初步文坛,笔耕不停,力图小成。

注:名医是指获得的各种名医称号。

《我的路随笔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